冬日清晨,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星乡下塘村,头发花白的敖顺发老人扛着锄头、冒着严寒来到菜园地里开始除草。阳光下,菜地里的青菜、大葱青翠欲滴,一片郁郁葱葱。
谈起敖顺发老人家的情况,当地干群唏嘘不已。2021年,老人在浙江务工的儿子杨应因患重病,住院治疗两年多时间,于2023年8月不幸去世,年仅37岁,不仅花光了自己务工收入的积蓄,还欠下了从6位亲戚手中借来的4.5万元钱。
良心无价,诚信是金。儿子生病离世后,面对留下的4.5万元债务,她和丈夫杨国平一道,替亡子还债,感动乡邻。
“儿子生病住院治疗期间,急需用钱,我们年龄大了也没得什么钱,这钱是我们找孩子舅舅家的好几个亲戚借的。人死账不烂,亲戚借给我儿子的救命钱,一分都不会赖,我们一定要还……”谈到借钱经过,敖顺发老人不停擦拭着眼角的泪水。
痛失爱子,让杨国平、敖顺发夫妇俩锥心刺骨。当初有一段时间,夫妇俩把眼泪都流干了,精神恍惚。但两人还要照顾孙子孙女,在懂事的孙子孙女面前,夫妇俩还要装得没事一样,只得在背地里悄悄地抹眼泪,把痛苦塞进心里藏起来。
为了早日还清债务,强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,杨国平在外地一家小砖瓦厂务工,敖顺发也没闲着,她承受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,每年要种植玉米、红薯、洋芋共10多亩,还要饲养肥猪3头、土鸡30多只。
每天,敖顺发老人把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,天未亮就起床在给生猪煮熟食的同时,给自己烧碗面条,吃过早餐、喂好生猪后,天刚亮就到地里干农活。中午回来匆匆忙忙做饭、喂鸡、喂猪后,又忙着去地里继续干农活,直到天黑了才回家,晚上还要洗红薯、粉玉米,为生猪准备饲料。
记者在敖顺发老人家里看到,柴禾堆放得整整齐齐、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,红薯堆满了屋角,玉米棒和大豆藤挂满了吊脚楼,圈舍里的生猪又肥又壮。
“杨国平、敖顺发夫妇不仅勤劳苦干,他们诚信的人品让我们更敬佩。”村组干部和邻里亲朋对诚信友善的杨国平、敖顺发夫妇再熟悉不过,其子去世后,没有一个人向他们要过债,但老两口心里一直有一本“明细账”。
“早一天还完,早一天心安。”儿子生病以来,杨国平、敖顺发夫妇没有添过一件新衣,也没有买过一件家庭用品,替亡子还债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,每省吃俭用积攒下来一点辛苦钱,他们都会按照借钱的先后顺序,先还上一笔债。
“现在孙女已上高中,孙子已上初中,学习成绩都还不错。”说起孙女孙子,敖顺发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。
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。面对他们家的困境,好心的邻居向其伸出援助之手,用各种形式帮助着这一家。当地政府帮助其办理了低保,时时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。
“党的政策好,政府给我们很多关心,社会上的好心人也给我们不少帮助。目前,已还了3万多元的债,还剩下1万多元了,苦日子快要过去了,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。”敖顺发老人对党和政府的关爱及亲朋好友的帮助铭记心间,字字句句表达了由衷的感谢。
“今年,我乡在如火如荼开展‘春风满巴渝’社会风气提升行动,杨国平、敖顺发夫妇的事迹还影响着当地群众学好人,做好事,兴起文明新风。”三星乡宣传委员刘慧琼说,要将这对夫妇坚守信用的事迹大力推广,引导广大村民做诚信人、干诚信事,让“诚信花”与“文明花”在乡村大地绽放,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,扮靓和美乡村的文明底色。
编后语:
生活在大山里的这对七旬夫妇,他们没有一诺千金的豪言壮语,只有替子还债的坚定信念。两人不等不靠,坚韧顽强,用勤劳的双手替子偿还遗留的债务,用朴实的行动书写“诚信是金”的深刻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