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乡村振兴 > 正文

邹国志:心中有光不怕路长 发展产业幸福自强

中蜂60群、玉米20亩、山奈20亩、草鱼2万尾、黄鳝10万尾、生猪4头……交出这份优异“成绩单”的,是石柱县金竹乡建设村回龙组60岁的肢体三级残疾人邹国志。

乡村干部在指导邹国志(右)加强生态鱼塘管理 (1).JPG

“心中有光,不怕路长!不要因为身体残疾就认为自己没用,只要不认输,靠双手也能过上好日子……”每当提及发展种养业走上“致富路”,邹国志就会情不自禁想起乡党委政府和干部们的鼓励和帮助。

日前,记者在建设村见到邹国志,他头发花白、笑容满面,正拿着柴刀和妻子谭凤香忙着清理山奈基地里的玉米秸秆,叶肥根壮的山奈苗给大地披上一层“绿装”,为冬日山野增添了勃勃生机。

邹国志一边劳作,一边娓娓道出自己的经历。他双腿天生残疾,走路一瘸一拐,给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。由于不能干重活,成家后的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
邹国志在查看中蜂越冬情况 (1).JPG

近几年,干部们多次上门,鼓励他发展种养业。金竹乡是典型的林区乡,自然生态独特,生物资源丰富,是理想的中蜂养殖场地。“投资小、不占地、劳动强度小、见效快……”邹国志动了心。

“莫看小小的中蜂,却让我的日子过得比蜂蜜还甜。”每隔几天,邹国志就要到基地检查中蜂越冬情况。该基地养殖了60多群中蜂,每年可采蜂蜜300多斤,收入4万元左右。

受制于地理条件和交通情况,建设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,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残,劳动力少,不少土地长期“撂荒”。

“以前的这几块地杂草和人一样高,不种东西好可惜。”邹国志将邻居的撂荒地开垦出来,发展山奈和玉米产业,在穷山沟里打造出了一个“聚宝盆”。

“山奈种3年以上就可采收,每亩能加工3000斤成品,每斤市场价格30元左右,收入相当可观。”为了增加收入,邹国志在山奈地里套种玉米,用于养殖生猪,实现一地多收。

邹国志在“山奈+玉米”产业基地清理玉米秸秆 (2).JPG

“面对生活的天空,即使翅膀折断,心也要飞翔。”这是邹国志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他又将山脚一亩多不适宜耕种的荒地打造成了生态鱼塘,养起了草鱼和黄鳝,拓宽了增收渠道。

“肢体残缺不可怕,可怕的是自我放弃了。”一草一木、一地一苗、一塘一鱼,都融入了邹国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,在寒来暑往辛苦劳作的日子里,他和妻子用双手创造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。

(  作者:隆太良 冉沙  )

【版权声明】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的所有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(集团)各频道节目,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所有。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【免责声明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、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或其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,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本网将依法处理。本网联系电话: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

重庆手机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