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南山街道专注挖掘原乡文化,重塑自然魅力,让乡村旅游吸引力影响力明显提升、知名度美誉度明显增强,双龙村独树一帜的“南山盆景”就是绝佳的体现。
南岸区双龙村内盆景数量众多,各具特色。南岸区双龙村供图
追溯起双龙村的“盆景文化”,“哎哟,那可太久了,清朝时候就有,200多年了。”双龙村盆景大户肖庆伟显得非常自豪。出身园林世家的他聊起盆景滔滔不绝,“我们家祖辈都是做园林绿化方面工作的,二十多岁的时候,我跟随盆景大师田一卫学习,第一次见识到盆景的魅力,从此就转行做了这个。”
肖庆伟今年49岁了,盆景培育他做了二十多年,细数这二十多年的时光,他和南山众多盆景匠人一起做了两件大事:发展和传承。
双龙村盆景园内。崔景印 摄
据肖庆伟介绍,以前南山盆景培育技术隶属于川东派盆景,经过众多盆景匠人多年的琢磨研究,将山城特色融入盆景培育,最终发展成了一枝独秀的“渝派”盆景技艺。
“‘回归自然’是南山盆景最大的特点。”“回归”既是借力于自然,就地取材用材,也是保持“原乡味”, 挖掘自然人文资源,凸显南山特色,南山杜鹃盆景就是一个生动诠释,“南山的杜鹃花远近闻名,把它融入盆景之后,姿态优美,意趣颇深,很受江浙一带的买家欢迎,一盆高品质的南山杜鹃盆景最高价值可达三四十万元。”肖庆伟说。不止杜鹃花,借力于南山这座花之山,各色“花”式盆景常常引得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、消费。
村民正在对杜鹃盆景进行修饰。崔景印 摄
“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不成规模,各家各户各种各的,就难以获得大的发展。”肖庆伟坦言。双龙村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,村里很难培育大面积的园林景观,只能通过培植精细盆景来发展产业,以前大家单打独斗,销路很窄。
于是,肖庆伟协助村支委、村委班子,把当时的10户盆景大户联合起来,南山盆景协会应运而生。近年来,村民在协会的带动下抱团经营,在盆景产业“领头羊”的带领下,创业“独角兽”成群崛起,仅仅三四年时间,双龙村的盆景,实现了从传统的分散化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突破。
作为南山盆景技艺非遗传承第二代传人,肖庆伟也时刻不忘“传承”二字。一件盆景作品从胚材到成形并非易事,把植物蟠扎方法的蟠、吊、拉、扎技艺练到纯熟,一般需要十余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掌握。“我下一步的想法就是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盆景技艺,把‘南山盆景’品牌做大做强。”肖庆伟告诉记者。
肖庆伟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,大中型盆景无论是价格、形态、培育年限都不够亲民,“我们现在正大力发展微型盆景,希望有一天‘南山盆景’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。”肖庆伟眼中带光,神采奕奕。
村民修剪盆景。崔景印 摄
2011年,源于双龙村的“南山盆景技艺”成功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;2019年,千盆杜鹃盆景展在南山湿地公园举办,双龙村被中国风景园林协会授予“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”称号……如今,全村500多户人家,家家都种起了花卉苗木,其中专职发展盆景的多达350户,形成了南山上的黄山至植物园公路沿线,全长1000米,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13个盆景示范园区,拥有树桩盆景、水旱盆景、山水盆景上百个品种,全村花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,产业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。